聲語康復網 自閉癥

[寶寶]自閉癥是否是先天的?早期表現有哪些?

hello大家好,今天來給您講解有關[寶寶]自閉癥是否是先天的?早期表現有哪些?的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助到您,解決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自閉癥也稱孤獨癥是一種起病于嬰幼兒時期的嚴重的身心發育障礙性疾病,很多寶寶在學齡期出現明顯異常時家長才發現并帶孩子就診,如果早期父母能夠發現寶寶的表現是可以及時治療的。

那么寶寶自閉癥的早期表現有哪些,嬰幼兒在相應的年齡出現哪些情況,家長應引起重視呢?下面一起了解下

一、那么嬰幼兒時期的寶寶自閉癥早期表現有哪些呢?

1、語言少,交流差,不能維持會話;重復語言、鸚鵡學舌樣語言;

2、對自己的名字沒有反應,聽而不聞,有時只對自己自己感興趣的指令有反應;

3、眼神接觸差(如喂食物的時候不會看著撫養者)

4、對他微笑的時候,不會微笑回應你;

5、目光不能追隨移動的物體;

6、不會用食指指示某個事物,有要求拉大人手,不會用其他的手勢進行溝通;

7、當你指著一個物體時,多數時候眼睛不會跟隨你的手指的方向看;

8、不會故意制造一些響聲來引起你的注意;

9、不會主動來擁抱你或者對擁抱反應淡漠;

10、不會模仿你的動作和面部表情;

11、不會伸手要你抱;

12、不合群,不和其他小朋友玩,不會分享自己感興趣或者覺得令人開心的事物;

13、不會尋求幫助或者不會提出簡單的要求;

14、對通常小朋友喜歡的玩具、游戲沒有興趣;

15、行為刻板。

二、如果嬰幼兒在相應的年齡出現哪些情況,家長應引起重視呢?

1、出生6個月以上仍然沒有出現大笑或者其他快樂的表情;

2、出生9個月以上仍然沒有交互性分享的聲音、微笑或其他面部表情;

3、出生12個月仍然沒有呀呀學語;

4、出生16個月仍然沒有只言片語;

5、出生18個月仍然不會用食指示物;

6、出生24個月仍然沒有兩個字的有意義的語言(不包括模仿語言);

7、語言倒退,曾經會說的話現在不會說了。

假如存在一種藥物,給孩子吃下去,孩子一輩子都很聽話,父母讓干啥干啥,不哭不鬧無欲無求,唯一的副作用就是孩子無法感受到幸福快樂。

如果存在這個藥物,多少父母愿意喂給孩子?


01

所以,到底是否天生的?

我在倫敦Tavistock精神分析中心學習時,老師談到兒童精神分裂癥,自閉癥在這個體系中被歸屬為兒童精神分裂癥的一種。

Tavistock是英國頂尖的心理治療機構,包括弗洛伊德,榮格,克萊因,溫尼科特在內的一批精神分析史上重要人物都曾在該中心授課講學。那次學習接觸到的老師,也是我迄今為止覺得最專業的。

我們談到一個問題:同樣是早期依戀剝奪,為什么有的孩子成了精神分裂癥,有的孩子自殺了,有的孩子卻活下來,甚至卓有成就。比如,雙胞胎截然不同的命運。
(關于雙胞胎的例子,當然,前提是排除那種父母對雙胞胎有著不同投射的情況。比如,父母就是看見一個更歡喜,對另一個卻無意識的回避眼神接觸,這種情況其實也很常見。)

老師說到自己的臨床觀察,加上克萊因的觀點,她覺得孩子天生帶著不同的本能。有的孩子生本能特別強,雖然遭遇重大的情感剝奪,依然會活下來,并且努力療愈自己。死本能強的孩子,或許就精神分裂癥了,甚至死亡了,包括自殺、猝死、意外死。

這個觀點在高級哺乳動物實驗中也有佐證。高需求幼崽,和普通需求幼崽,同樣得到質量差的母愛,高需求幼崽更容易出現精神問題,普通需求幼崽反而更能熬過去。而當二者都得到高質量母愛,情緒都很平穩,高需求幼崽甚至更平穩,展現更高級的心理發育水平。

同樣原理的,暴力犯罪基因,帶著這種遺傳基因的孩子,遭遇不幸童年,可能比同樣遭遇但沒有這種遺傳基因的孩子,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但如果在充滿愛的家庭長大,則一樣會成長為充滿愛的人。

克萊因說的先天生本能、死本能,我不知道它確切是什么。或許是體現在遺傳基因上,或許是佛教認為投胎時帶著的業力,再或許并不是完全的先天,而是包括受孕時、孕期間、生產時母親的情緒心智狀態、環境狀態等一系列更精微的影響。

再往哲學層面猜想,一切皆是一切的投影。基因、業力、環境遭遇,都是同一個能量的,不同層面的投影,本自一體。

我不知道,包括全世界的科研機構,也不知道自閉癥的確切成因。

但我確定知道的是:如果一個孩子不被看見,不斷的被父母期待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這樣的環境,不會有益于孩子的康復。

真正的愛,是如你所是。它不能發電,但沒有它,就真的是:生而為人,對不起。
(什么叫“如你所是”的愛,比如說奶睡這件事,一方面是生理需求,一方面是嬰兒在確認母嬰鏈接。當媽媽安住當下,再也不期待孩子“早點入睡”,這份愛的鏈接足夠結實,孩子對奶睡需求自然減少,自然能夠睡得更踏實更持久。)
基因是子彈,而后天養育環境是扣動扳機的手。我喜歡用這個比喻,來理解精神分裂癥、自閉癥、反社會人格的成因。

02

那倒霉模樣,正如你所愿

我個人的一個猜想:比如一些基因,被研究發現跟暴力犯罪、精神分裂癥、自閉癥有相關性,這些基因,是否表達,如何表達,表達成什么方向,是極大的被后天養育環境影響的。

比如,與精神分裂相關的基因,它可能被惡劣的養育環境開啟表達成精神分裂癥,也可能在溫暖的養育環境里,表達成對精神世界的高度敏感和深度思考的習慣,更容易理解人的內心世界。

或許一些基因本身并無好壞,只是一種敏感度的潛質,如果要中正的命名,可以稱之為“××方面的高敏感度基因”。基因對孩子未來的影響,以概率態存在,而后天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信念,是主要觀察者,也是主要創造者,促成了不同的坍塌方向。

這就是為什么那些堅信“沒有我管著,孩子就不可能自律”的家長,他們的孩子一離開父母視線,就很墮落。這倒霉模樣,正如你所愿。
假如存在一種藥物,給孩子吃下去,孩子一輩子都很聽話,父母讓干啥干啥,不哭不鬧無欲無求,唯一的副作用就是孩子無法感受到幸福快樂。如果存在這個藥物,多少父母愿意喂給孩子?

無論我們曾經如何被觀察、被坍塌,做為成年人,學習觀察自身,重新養育自己,這是最高頻率的、創造性的能量。

每一秒,每一個當下的自我覺知,都在重新創造著自己。

03

事實與邏輯

在我和武志紅都曾經參加過的中英兒童精神分析課程上,有一位從事自閉癥患兒研究的英國老師,她說:自閉癥的早期核心診斷標準是,孩子回避跟所有人的眼神接觸。

我提問:假設存在純先天因素的自閉癥,跟后天養育環境一點關系都沒有的那種,那么患兒對所有人眼神的回避,和早期母嬰依戀嚴重受挫導致的硬性回避防御,二者如何區分?

老師答:從癥狀上無法區分。

事實邏輯已經非常清晰:目前自閉癥的診斷是憑癥狀診斷,沒有儀器基因診斷。而在癥狀上,母嬰依戀受挫也會導致自閉癥癥狀。所以,我們無法確認一個被診斷為自閉癥的孩子,是先天因素還是后天因素。
換句話說:在自閉癥診斷標準里,必須至少有一條是母嬰失聯不會出現的癥狀,才能得出“自閉癥跟后天養育絕對無關”的結論。

但我們可以確認的是:母嬰依戀受挫的孩子,在改善親子關系后,心理健康狀況會得到較大改善。
在中英兒童精神分析課程上,專業從事自閉癥研究和治療的老師還更詳盡地解釋了自閉癥基因的話題。
以下部分,是一位跟我和武志紅同期上課的學員“泓錦的心自在工作室”作的補充:
-
所謂純先天因素,就是經常說的基因問題,其實就是指這個嬰兒天然地擁有比其他人更敏銳的感知能力。

傷害、漠視或其他養育環境問題,普通嬰兒沒有感知到,但高敏感度嬰兒能深刻感知,但是又無法承受如此高強度的壓力,于是他們只能選擇自閉,隔離環境帶來的痛苦,讓自己活下去。

這也是醫生幾乎不會跟家長更深一步解釋基因問題的原因,因為,基因問題也是環境問題,如果醫生進一步進行解釋,就會被自閉癥患兒家長投訴。

所以,醫生們只能含蓄地講自閉癥屬于“基因問題”,因為歐美的政治正確已經不允許講真話了,反正家長們也不需要真話,他們更需要保護自己不受指摘。

這一點,我們非常理解與同情,但對于自閉癥的治療與研究一點幫助也沒有。也正是因為要照顧家長的情緒,自閉癥兒童治療的研究已經停滯了十年,沒有任何進展,只能研究基因,不能進行養育環境方面的研究與治療,否則就是傷害自閉癥患兒家長。

所以,某種意義上,自閉癥兒童,被選擇性地……遺棄了。-以上部分,來自“泓錦的心自在工作室”。

04

政治的正確,研究的停滯

說歐美言論自由,其實要加上一個定語,叫“政治正確前提下的言論自由”。

罵總統是政治正確,所以隨便罵。比如美國“小崔”的訪談那么受歡迎,罵川普幾乎是他每期的保留節目。而“黑人的平均智力低于白人”這種客觀事實屬于“政治不正確的事實”,不能說,說了要丟飯碗的。

“自閉癥成因未明,是后天養育跟基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種真話也不能說,說了要被投訴甚至丟工作,只說是“基因問題”還能得到家長的大筆捐贈,來研究自閉癥治病基因,雖然科研搞了十年也沒研究出結論。

所以,咱不能因為一個國家的人民可以說咱們不能說的話題,就判定對方言論自由。客觀地講,是每個地區的紅線不一樣。

該地區的紅線設置,符合該地區民眾的普遍心理發育水平,是大家集體潛意識選擇出來的。當一個國家,噴子數量少于尊重客觀事實的網民數量時,言論才會真的自由起來。

05

單方面的“溫馨”

讓我哭得最多的課程,是 Patricia McKinsey Crittenden 老師的母嬰依戀觀察課。

每天看母嬰互動錄像,錄像里每個母親都盡力跟孩子互動,表現出最好的一面。表面看都是“家庭溫馨錄像”。而反復看細節,尤其是以心理學專業角度看細節,很多錄像堪稱恐怖片。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母親用標準安全而溫柔的動作看護嬰兒,凝視嬰兒的眼睛,對嬰兒綻放絢爛的笑容,跟嬰兒說著什么。我們看第一遍都覺得這應該是一個高分母親,直到老師把錄像聲音放大給我們聽。
媽媽在錄像里反復說著:跟媽媽說點什么吧,說些什么吧,你對著媽媽笑啦,你很喜歡媽媽,媽媽知道啦。
錄像里的嬰兒,只有三個月大,而且全程小臉緊繃,一直回避著媽媽的眼神。

看完錄像,老師告訴我們背景資料:這個媽媽產后抑郁,經過抗抑郁藥物治療,精神科醫師覺得她可能已經走出了抑郁,所以來進行母嬰互動評估。其實是抗抑郁藥物讓這個媽媽進入躁狂狀態。

每天下課后,回到酒店房間,我都抑制不住地大哭。

媽媽在盡力在對孩子好,而孩子活在孤獨絕境中。每一秒都是煎熬。

錄像中的嬰兒其實還是幸運的。畢竟經過專業評估,特別差的母親,嬰兒會被移交撫養權。

很多家庭,可能每天都在上演這種實則是恐怖片的“家庭溫馨錄像”,爸媽都是“盡心盡力的好爸媽”,而孩子的痛苦,或許爸媽終其一生也不會知道。

06

被媽媽拒絕的孩子,拒絕這個世界

國際依戀研究協會創始人 Patricia McKinsey Crittenden 做過這樣的研究:當一個家庭有男孩兒被確診自閉癥,第二個男孩兒出生后,研究人員開始跟蹤觀察母嬰互動。
之所以這樣設置,因為自閉癥患者男女比例約為5:1,所以若存在自閉癥基因,那很可能是男孩得到遺傳的比例大。

研究發現:
最開始,嬰兒尋求跟母親的眼神和肢體接觸,母親發出回避接觸的肢體信號,例如回避一下眼神,用手或者玩具遮擋一下視線,拒絕性的微表情等,這些動作很平常、非常微小,轉瞬即逝,非專業人員通常無法察覺,敏感的嬰兒卻能即時捕捉到并且作出反應。
逐漸地,嬰兒不再看母親的眼睛,只看身體。嬰幼兒試圖接近母親身體時,母親也會無意識發出回避信號,例如雙手交叉胸前。嬰幼兒收到這些信號,放棄尋求接觸。
最終地,這個孩子會回避跟所有人的眼神和肢體接觸。

老師也說了,這算是好的消息(還有救),愿意做治療的家庭,孩子跟治療師得到高品質互動,跟父母的親子互動也有改善后,孩子會有改善。

另外,我不做心理治療,也不做自閉癥患者和家庭的治療。我只是講出我了解到的真相。


07

母嬰失聯的創傷

我最好的一個朋友,也是我早年的一個學員,她是我見過的愛的能量最足的媽媽。她跟我說起一件讓她非常悲痛的事情。

她親戚的孩子,從小被換了數個撫養者,大概兩三個月就要換個地方養。曾經撫養過他一段時間的爺爺奶奶說,一歲多的時候,孩子還挺有靈氣的,喜歡跟爺爺奶奶互動,很可愛。

隨著不斷更換撫養者,孩子的眼神越來越暗淡,兩歲多了不會說話,被診斷為自閉癥。

這個時候,我這個朋友很想把這孩子領過來養,她抱他的時候,能感受到孩子對她的渴望,她內心的感受是,以自己的愛,孩子肯定能好起來。但是各種原因她最終放棄了。

孩子的媽媽打聽到國內最有名、成立最早的自閉癥治療機構。
該機構創始人是一位媽媽,當年她在孩子六個月時出國兩年,等回來發現孩子不對勁,被診斷為自閉癥。她堅信自閉癥是先天基因造成,是終身不可治愈的疾病,跟后天養育一點關系都沒有,于是在她的積極學習和治療下,作為自閉癥機構創始人,她的親生兒子被自己治成了終身殘障。

她的事跡被廣為傳頌,成為當時最著名的自閉癥治療機構。

自閉癥治療機構都強調自閉癥一定要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于是朋友親戚的可憐孩子被診斷為自閉癥后,就立刻被送進了該著名機構。

孩子剛去的時候還是輕度自閉癥,經過治療后成了重度愚癡,因為愚癡太過嚴重,最后被扔進臨終關懷機構等死,是那種拉了屎就往嘴里送的重度愚癡。
我的朋友時而去看看那孩子,后來看都沒勇氣去看了,太心痛了,說這個孩子現在已經不像個人了,完全沒救了。

現在全家已經當這個孩子不存在了一樣。
母嬰失聯創傷,既有生了孩子母親就出國走了這種顯性的,也有隱蔽的精神失聯。比如,上面05段落和06段落里提到的例子。
我們堅持發聲,就為了這樣的人間慘劇,少一點。

08

一位勇敢的爸爸

朋友帶來個好消息,她的前老板,一個兒童教育專家,經過十幾年的努力,他的雙胞胎兒子,自閉癥患者,終于雙雙考上了大學。

雙胞胎出生于美國,爸爸在美國接受了當時主流的科學育兒理念,在雙胞胎兒子2歲時,對他們施行睡眠訓練。孩子要哭,就讓孩子哭,媽媽都不許去安撫。從那以后,孩子的行為就開始不對勁了,在美國被診斷為自閉癥。

然后,這個科學主義爸爸就開始學習自閉癥的科學治療方式,也就是早發現早干預,積極配合對孩子進行行為訓練,結果孩子狀態越來越差,眼瞅著真要向終身不可治愈的方向發展,然后這個爸爸開始徹底的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整個認知體系全錯了。

然后,這個爸爸180度大轉彎,學習心理學,用飽滿的愛給孩子百分百的允許。期間他還翻譯出版了一本親子互動的書,銷量幾十萬。
他對待孩子的方式,就一個核心,讓孩子情緒放松和開心,再也不去試圖訓練什么,再也不想要教會孩子什么。只是跟孩子一起游戲,也請游戲互動的專家來陪孩子玩,讓歡聲笑語充滿家。

我說得似乎很容易,事實上這是一個非常不容易的過程。爸爸幾乎是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這件事兒上,學習看見真實的孩子,跟孩子在一起。

老天不會虧待勇敢面對真相,并全情投入去努力的人。曾經被自閉癥專家洗腦說“這是先天的”“終身不可治愈的”自閉癥雙胞胎,現在生活學習能力正常,看上去就是性格偏內向的普通孩子,其中一個理想是做特教老師,幫助像自己這樣曾經折翼的天使。

另外,我的朋友曾經把我寫的關于自閉癥的文章轉給這個爸爸看,爸爸看后說,李雪寫的句句在點子上,完全符合我對自己和孩子的觀察思考。但是李雪這樣寫會被自閉癥家長罵死,我們自閉癥家長群體中,能像我這樣愿意反思自己的,太少了。

另外,這個爸爸在對自己整個認知體系進行反思后,又有了個孩子,完全用愛養育,孩子非常好。

推薦這位爸爸翻譯的書:《游戲力》

08

如何彌補


讀者留言:我兒子出生時黃疸高需要住院照藍光,出院后就只是安靜的睡覺,很乖很聽話。現在回頭看看他那時的照片,眼神空洞無神現在的眼神還是有悲傷的底色。

李雪回復:好多媽媽問過這個問題,孩子出生時被放進保溫箱,以后如何彌補?

首先,父母們停止自責,目前的醫療有很多問題,這不是你們的錯。

任何心理防御機制,都不是永恒不可改變的,尤其是孩子。只要父母能看見真實的孩子,孩子會慢慢從防御的世界,回到真實而溫暖的世界,也就是走出劇情活在當下。

這需要的是,父母先走出劇情,走出自責的劇情,走出希望自己是神的幻想,承認自己沒有能力改變過去,也沒有能力掌控未來。僅僅是當下這一刻,當下的自己,當下的孩子,就可以活,就可以享受目前的生命。

相關文章

  • 別總瞎懷疑孩子有自閉癥(什么是假性自閉癥) [2023/12/07]
  • 怎么判斷小孩是否有自閉癥(五歲還不會說話怎么治療) [2023/11/15]
  • 自閉癥的8種典型表現有哪些?(自閉癥典型癥狀總結) [2024/05/26]
  • 孤獨癥有什么表現 [2024/11/25]
  • 自閉癥是什么原因引起 [2024/11/21]
  • 自閉癥的孩子怎么造成的(孩子快兩歲了還不說話也不理人) [2023/11/15]
  • 警惕!50%的自閉癥兒童伴隨著至少4種共患病 [2023/11/13]
  • 雙重人格的征兆與特點(了解雙重人格的表現和特征) [2023/12/05]
  • 自閉癥的癥狀是哪些(自閉癥有哪些明顯表現) [2023/11/15]
  • 內向老實適合的10種工作(探索適合內向老實人的10個職業選擇) [2023/12/05]
  • 對視會笑可以排除自閉癥嗎(輕微自閉癥的孩子有哪些表現) [2023/11/20]
  • 語言障礙能治愈嗎(語言障礙的孩子能徹底治好嗎) [2024/05/26]
  • 自閉癥的孩子怎么造成的 [2024/11/25]
  • 影子老師是什么?自閉癥孩子需要影子老師嗎?(深圳自閉癥影子老師收費) [2023/11/27]
  • 兒童自閉癥的早期識別與診斷標準 [2023/11/13]
  • 自閉癥陪讀老師一個月多少錢(孩子多動癥學校要陪讀怎么辦) [2023/11/15]
  • 十喊九不理就是自閉癥嗎(全球十大自閉癥天才) [2023/11/19]
  • 男主有自閉癥的小說(男主自閉癥小奶狗只黏女主) [2023/11/27]
  • 怎么判斷孩子自閉癥 [2024/11/22]
  • 自閉癥兒童為什么回避眼神交流? [2023/11/13]